《中国文化论衡》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论衡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为保证选取文献的代表性与权威性,本文所引用的文献仅为知网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及CSSCI。在主题词的选择上,考虑到文化竞争力包括国家文化竞争力、城市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力等多个外延,因此本文选用“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作为主题词来进行文献检索。本次检索共得211 条结果(2019 年8 月17 日检索),去除通知、公告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检索结果,最终剩余196 篇有效文献,将此196 篇有效数据导出,以此作为本文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计量可视化研究工具—CiteSpace,它是应用Java 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是一款能够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它能够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形成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

二、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研究时空分析

(一)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研究时间分析

“在特定学科或是特定研究领域内,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直接反应该学科或是研究领域知识量的变化”。通过对对样本文献进行梳理,利用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进行分析,对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数据显示,关于中国文化竞争力的研究起步于21 世纪初,从2004 年起,关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开始呈现上升状态,学界对于中国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开始较为广泛的关注。2004 年至2010 年,有关中国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呈现比较平稳的状态,每年相关文献数量约为8—10 篇。直至2012 年,对于中国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呈现峰值为28 篇,增长率为250%,增幅明显。2013 年,文献数量开始回落,2012—2016 年,文献数量逐年下降,从2012 年的28篇下降到2015 年的8 篇。2017 年,文献数量又出现小高潮15 篇,这与党的十九大召开密切相关。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仍呈下降趋势,对于此主题的关注度也在降低。

(二)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研究空间分析

1.发文作者分析。根据所选的196 篇文献,共有178 名学者进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可计算出有关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的核心作者。经过知网计量可视化统计,此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为武汉大学的黄先蓉5 篇,其研究领域为出版、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等相关内容。计算出m 值为1.775,取整为2,即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发文量为2 篇或2 篇以上。通过对文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共有10 名作者为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他们所发表的文献数目共为33 篇,仅占总文献数量的16.33%,远远低于所选的196 篇文献的一半即98 篇。因此,初步可以判定此研究领域的研究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集中的研究群。

2.发文期刊分析。发文期刊能够体现研究领域的研究动向,能够表明本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学科等。通过知网计量可视化进行统计,本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最多来源于《商业时代》,为8 篇,占文献总数的4.1%。其次为《中国出版》,为7 篇,占文献总数的3.6%。本研究领域核心文献的研究学科主要集中于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领域,而在这之中占比最大的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研究主题主要为中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学科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跨学科的研究。

三、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内容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掌握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核心问题,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计量可视化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与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从而研究当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一)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运用CiteSpace 对196 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下图)。图中的“+”为关键词,其形状越大,说明该关键词的研究热度越高。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的两个节点为“国际竞争力”与“文化产业”,除此之外,研究热度比较高的关键词还有“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企业”“一带一路”等等。根据CiteSpace 计量可视化分析可统计出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及其出现频次、中介中心性、首先年份等相关信息。数据统计,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其中介中心性为1.00,这与本文在检索文献时以其作为关键词有关。除“国际竞争力”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竞争力”两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也较高,也与检索关键词有关。除“国际竞争力”“竞争力”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关键词外,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为“文化产业”以及与之相似的“中国文化产业”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可见“文化产业”这一关键词在本研究领域控制的信息流相对较多。

中国文化竞争力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 的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其一大功能,它“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1],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热点,突出研究主题,对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词共现进行进一步的自动聚类分析。

1.聚类#0 国际竞争力与#3 中华文化。聚类#0的核心主题为“国际竞争力”,关键词包括“创造力品牌”“核心竞争力”“创新”等。此聚类的研究文献从2002 跨越到2018 年,因此研究的具体内容相对较为宽泛,此聚类下的文献主要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着眼于各个文化产业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路径、影响因素与出现的问题等,如《传媒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2010),《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2019)等,不同的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研究内容,但是对不同产业的研究不约而同的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强国际合作有关。第二,将视角放在中国而不仅仅局限于个别产业,主要研究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即聚类#4 中华文化的核心研究方向,如《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几点思考》(2010)、《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立体化视角》(2011)等。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国际竞争的重要引导。但是,当前中华文化发展由于经济不够发达以及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呈现出创新力与适应力弱的特点[2]。要想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必须从理解当代文化、扬弃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及创造力、扎根本土价值体系与话语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2]。

2.聚类#1 走出去。这一聚类核心主题为“走出去”,关键词包括“中国外交”“企业管理”“全球性”等。此聚类下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从文化产业走出去入手分析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弱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口产品及服务档次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等。除此之外,“走出去”的目的地过于集中、水平低以及受到西方保护主义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制约也是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3]。第二个维度,探究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策略。中国要在市场营销战略下健全相关的贸易与法律体系,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素质,同时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与公司,以此提升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水平。

3.聚类#2 文化产业与聚类#8 产业国际竞争力。聚类#2 文化产业与聚类#8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主题相似,均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因此两个聚类一起分析。这两个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等。这一聚类结合西方国家发展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主要探究了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向与策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实例较弱,竞争能力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4]。中国当前应该注重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注重竞争性市场环境的营造,同时应大力扶持产业链各环节,给知识产权以必要的保护,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在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我们要加强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确保各方面的安全。

4.聚类#4 创意产业。这一聚类核心主题为“创意产业”,关键词包括“创意产品服务”“创意产品”“创意服务”等。对于这一聚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提升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当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有明显的结构失衡,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5]。因此,我国要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推动文化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要完善我国的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发展中,“要注重选择、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战略、价值主导战略、文化融合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6]。

四、当前研究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CiteSpace 计量可视化分析对2002 年—2019 年的有关“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数据分析,总结出来当下对于此主题研究的如下特点与问题:在新时代下,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政策以及发展战略对于学界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影响,使得学界有关此主题的研究内容逐渐充实与完善。但是,当前的研究仍有极大的提升与优化空间,学者们也应就此主题紧跟时代潮流,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究。

基于CiteSpace 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本研究领域的未来的研究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第二,各学者研究机构之间加强联系。第三,大力推进多学科交融,促进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第四,注重研究主题的多元平衡发展。当前,对于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文化产业,尤其是对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研究,而“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等主题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要加强对边缘主题的探索与研究,逐渐丰富完善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

[1]陈悦,陈超美,等.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5.

[2]杨国辉.论“中国梦”战略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3(7):164.

[3]李超民.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意义与实现途径[J].东岳论丛,2013(12):142.

[4]来有为,张晓路.全球化条件下引导和支持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J].中国发展观察,2016(4):26.

[5]张玉柯,杨少亮.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论坛,2012(35):172.

[6]刘京华,张华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112.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论衡 网址: http://zgwhlh.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5814.shtml


上一篇: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 哲学论文_王充的《论衡》是一部自相矛盾的哲学文本吗?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文化论衡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